【摘要】通过对移动医疗行业发展和应用现状的研究,分别从移动医疗服务的提供方、使用方和监管方进行分析,发现移动医疗存在以下质量与安全问题:移动医疗服务缺乏盈利来源,线上线下结合模式不完善,移动医疗行业标准未建立,部分移动服务使用方健康素养不高,移动医疗的监管缺位,移动医疗隐私保护的法律规范不完善等。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科学整合医疗服务平台,合理构建服务盈利模式;建立健全行业标准,提高使用方健康素养;完善监管体系,确立法律依据等建议。
正文:
中国传媒大学发布的《reMED2015中国互联网医疗发展报告》中指出,互联网医疗将重构健康管理、就医方式、就医体验、购药方式及医患生态5大方面[1]。目前,全球与健康相关的APP产品已经达到近万种,与健康相关的移动远程服务平台则更多。政策利好、医改进入深水区、移动设备和网络的普及和广泛应用、政府对移动医疗的鼓励等都增强了移动医疗平台的可推广性[2]。与此同时,作为互联网医疗重要组成部分的移动医疗服务平台,其质量与安全问题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
医疗卫生信息和管理系统协会(HealthcareInformationandManagementSystemsSociety,HIMSS)将移动医疗定义为:通过移动通信技术工具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它包括远程患者监测、视频会议、在线咨询、健康管理、预约挂号[2]、个人医疗护理装备、无线访问电子病历和处方等[3]。按照其功能大致上可以将其分为医生决策工具类、自问诊平台类、医患实时沟通类等;按照服务模式可以分为以医护工作者为目标群体的B2B模式(BusinessToBusiness)和以患者为目标群体的B2C模式(BusinesstoCustomer)[4]。通过分析发现,国外对移动医疗的研究比国内更细致,主要是对某个特定领域的移动医疗服务模式进行研究,探讨其实施效果及成本效益;国内研究集中在移动医疗发展现状、趋势预测、具体技术基础等宏观或中观方面。国内外研究都较少涉及移动医疗的安全和质量的问题[5]。
1.移动医疗的应用现状
移动医疗相对于传统的医疗模式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移动医疗服务改变了传统的就医方式,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可实现实时通讯。其次,移动医疗平台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基础,具有精准化、个性化的特点,为智能医疗服务提供了解决方案[6]。第三,移动医疗服务平台整合了医疗资源,可提高体系协调性和资源利用效率,能完成传统医疗服务模式不能或很难完成的目标[7]。
在公共卫生方面用于预防保健[8]和慢性病管理[9]等;在医疗服务中,可用于急救报警[10],诊断治疗[11]等;在行为干预方面用于提高依从性[12],改变生活习惯[13]等;在信息服务决策支持方面,移动医疗平台利用可穿戴式的设备进行大数据采集分析挖掘、最终形成循证的医疗数据[14],支持临床决策,提高诊断与干预准确率等。
2.移动医疗质量与安全问题
随着移动医疗的发展进入商业化阶段,其行业发展暴露出较多的隐患。行业标准缺乏,监管约束不到位,数据安全精确性得不到保证等因素均可能影响移动医疗服务模式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最终产生服务质量和安全的问题。本研究将从移动医疗服务的提供方、移动医疗服务的使用方及其监管方来分析影响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隐患。
2.1移动医疗服务缺乏盈利来源
目前,移动医疗服务的提供方主要承担平台开发运营、更新维护、数据分析、定期报告等任务,是医疗质量和安全的主要责任方,其原则首先是确保服务的质量和安全。当前,移动医疗服务平台尚处于早期融资、快速发展与摸索阶段,缺乏整体健康体系的支持,而且盈利途径得不到规范和保证,缺乏盈利来源,致使有些移动医疗服务平台倾向于非正常的逐利手段,如广告盈利、倒卖用户数据、诱导药品消费等,直接影响服务的质量与安全。
2.2移动医疗线上线下模式不完善
现阶段,移动医疗服务的准入门槛不高,产品良莠不齐,而且大多局限于医疗服务的一般环节,核心诊疗服务还较少涉及[15],这就导致移动医疗一般以“线上咨询、线下就诊”的模式提供服务,这种服务模式的不成熟、线上线下衔接程度和衔接方式的不规范[16],以及缺乏科学性评价,都容易出现误诊漏诊和病情延误。比如,健康类APP“春雨医生”主营健康咨询,“丁香园用药助手”和“isabelAPP”主要提供信息服务,“挂号网”主要提供预约挂号服务等。这些都是医疗服务的周边环节,并不涉及核心的诊疗服务。随着政策规范和行业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能会出现针对核心诊疗环节的移动医疗服务。
2.3移动医疗行业标准未建立
目前,移动医疗平台系统内部信息普遍缺乏有力的实证证据以及权威标准认证[17],系统稳定性不足[18],导致无法形成比较一致的行业标准,随意性较大,而使用方一般又不具备相应的辨识力,更容易让人疑惑,限制了行业的发展。移动医疗APP如果没有技术标准和测试评估主体,其可靠性和质量便得不到保证[19]。
2.4移动医疗服务使用方健康素养不高
与传统医疗服务的需求方相比,移动医疗的适用房不仅包括传统医疗服务的使用方还包括传统医疗服务的提供方等,因为部分平台是针对医务人员开发的,以便进行临床决策支持或公共卫生领域监测。应用移动医疗平台须特别注意安全性、隐私性、有效性和个性化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使用方拥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和健康素养,使用方可能因年龄、文化素养差异,以至于对服务平台的理解存在偏差,不能熟练利用服务体系或产生利用偏倚[17]。另外,在心理层面上,移动医疗品台分离了医患双方,患者缺少了来自医生的人文关怀而导致心理安全缺失,不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同时,医生可能对系统产生过分依赖导致技术能力下降。在移动医疗服务中,医患之间和患者之间的健康素养隐患都可能影响移动医疗服务的质量与安全。
2.5移动医疗监管缺位
移动医疗服务体系包括线上与线下两方面的监管,但总体上存在监管缺失的问题。首先监管主体不明确、监管体系不完善、责任界限不清晰,存在多头管理但责任不明晰的矛盾;其次,监管的力度和方式不规范,约束程度不理想,缺乏全过程监管设计,医疗质量与安全的持续改进得不到保障[20];再次,监管滞后,事前监管薄弱,事后监管低效且不能挽回医疗事故的损失。
2.6移动医疗隐私保护的法律规范不完善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和媒体宣传的引导,个人隐私保护也越来越多的被关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出台了隐私保护相关法案,但是我国这一方面比较滞后,移动医疗领域因缺乏相应的隐私保护法律,隐私泄露的情况也经常发生。同时,开发方软件或硬件设备本身存在的安全漏洞等原因都会导致隐私泄露,单纯依靠提供方与管理方的自律是不可靠的,唯有建立严格的法律规范体系,才可能保护患者的隐私不受侵犯。
3.对策与建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国内互联网+医疗模式的日趋成熟,移动医疗的质量与安全问题会得到有效解决。
3.1科学整合医疗服务平台,合理构建服务盈利模式
将功能单一、内容相似的服务体系进行规范化整合,可以促进医疗服务平台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提高移动医疗服务的整体性与连续性。以“线上和线下”的有机结合模式,解决了由于信息技术、物理地理分离导致的隐患问题。基于循证医学的医疗大数据的改进和技术革新,不仅可以整合和合理配置医疗资源,而且能将患者、医生和运营平台真正联系在一起,提高院外诊疗质量,减少院内诊疗时间,真正实现线下与线上的相互补充,最终形成用户友好、科学规范、功能整合的移动医疗服务体系。
目前,各种移动医疗平台都在探索不同的盈利模式。但是行业度过早期融资期以后,必然要进入盈利调整稳定期,因此必须构建合理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才能保证移动医疗平台的稳定与发展。
3.2建立健全行业标准,提高使用方健康素养
移动医疗服务体系的标准化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应当及早建立行业标准,固化服务流程、技术规范、管理模式等,最终形成涉及面广、针对性强、全面可靠、安全高效的标准体系,确保移动医疗服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使用方的多样化和医疗知识的多寡直接影响了移动医疗平台的应用效果,因此移动医疗体系必须以用户为中心,加强用户宣教,提高健康素养。
移动医疗服务的使用方,首先应加强对系统的使用熟练度,提高自身健康素养。对于不同的移动医疗服务模式,提供方和管理方应有针对性的提供相关知识和信息,提升用户的感知有用性、易用性[21],同时培养用户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从而提升移动医疗体系用户的健康素养,避免因用户自身健康素养过低而出现的质量与安全问题。同时,使用方应科学合理的利用服务平台,不能过分依赖盲目依从,医方要积极主动的提供医疗服务信息,患方要主动提供自身的健康数据,医患双方共同规避可能的心理误区。
3.3完善监管体系,确立法律依据
目前,移动医疗平台多以健康APP为主,涉及多个领域、范围广、内容复杂,不能单纯的进行单一过程或者程序的管理,应该建立并逐步完善监管体系,推进分类监管。首先,明确监管主体,落实监管权责,按照职权责任的分类归口管理,进一步规范移动医疗的技术指标、运行标准、服务评价、绩效考核等;其次,加强立法,确立行业的法律规范和详细的技术规范等,形成全面细致的法律规范体系,使监管过程有法可依。同时法律体系建设应该提前监管、以预防为主,合理进行顶层设计,避免出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尴尬处境。
综合使用经济性的监管手段和行业检查、资格审定的方法[23],激发行业一些发展活力,促进行业正常发展。同时,应特别注意到监管缺失或无法可依必然引起责任意识低下不利于行业的发展。
总之,在“互联网+”背景下,移动医疗作为传统医疗服务的补充,实现了许多传统医疗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而且促进了健康行业的改革和转变,为中国的医疗事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机遇。但是,移动医疗服务面临的独特挑战也需要有针对性的防范。如何处理移动医疗在发展过程中的挑战,仍需要研究者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医疗中国会.reMED2015中国互联网医疗发展报告[R].中国传媒大学,2015-02-01.
[2]张子豪,章红英.健康管理类应用软件国内外现状与前景分析[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5,39(6):8-12.
[3]邱晨,唐铭坚,吴伟晴,等.大型医院深入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探索[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5(10):775-778.
[4]GibsonBA,GhoshD,MoranoJP,etal.Accessibilityandutilizationpatternsofamobilemedicalclinicamongvulnerablepopulations[J].HealthPlace,2014,28:153-166.
[5]段万春,曹勤伟,李记.近10年国内外移动医疗研究述评[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1-8.
[6]PeirisD,PraveenD,JohnsonC,etal.UseofmHealthSystemsandToolsforNon-CommunicableDiseasesinLow-andMiddle-IncomeCountries:aSystematicReview[J].JournalofCardiovascularTranslationalResearch,2014,7(8):677-691.
[7]陈敏,武琼,张帧,等.智慧医疗卫生服务的挑战与启示[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8):597-599.
[8]邓朝华,莫秀婷.移动健康服务用户使用意愿的实证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5(05):867-869.
[9]GilmoreLA,DuheAF,FrostEA,etal.TheTechnologyBoom:ANewErainObesityManagement[J].JournalofDiabetesScienceandTechnology,2014,8(3):596-608.
[10]PetersonA.ImprovingType1DiabetesManagementWithMobileTools:ASystematicReview[J].JournalofDiabetesScienceandTechnology,2014,8(4):859-864.
[11]LieberB,TaylorBES,AppelboomG,etal.MotionSensorstoAssessandMonitorMedicalandSurgicalManagementofParkinsonDisease[J].WorldNeurosurgery,2015,84(2):561-566.
[12]MarcanoBJ,HuckvaleK,GreenfieldG,etal.Smartphoneandtabletselfmanagementappsforasthma[J].CochraneDatabaseSystRev,2013,11:D10013.
[13]HamineS,Gerth-GuyetteE,FaulxD,etal.ImpactofmHealthChronicDiseaseManagementonTreatmentAdherenceandPatientOutcomes:ASystematicReview[J].JournalofMedicalInternetResearch,2015,17(2):e52.
[14]SchapTE,ZhuF,DelpEJ,etal.Mergingdietaryassessmentwiththeadolescentlifestyle[J].JournalofHumanNutritionandDietetics,2014,27:82-88.
[15]GurmanTA,RubinSE,RoessAA.EffectivenessofmHealthBehaviorChangeCommunicationInterventionsinDevelopingCountries:ASystematicReviewoftheLiterature[J].JournalofHealthCommunication,2012,17(sup1):82-104.
[16]修燕,李勇,梁敏,等.研究型医院智慧医疗体系构建的初步实践[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6(1):58-61.
[17]ChibA,vanVelthovenMH,CarJ.mHealthAdoptioninLow-ResourceEnvironments:AReviewoftheUseofMobileHealthcareinDevelopingCountries[J].JournalofHealthCommunication,2014,20(1):4-34.
[18]PriceM,YuenEK,GoetterEM,etal.mHealth:AMechanismtoDeliverMoreAccessible,MoreEffectiveMentalHealthCare[J].ClinicalPsychology&Psychotherapy,2014,21(5):427-436.
[19]HayesDF,MarkusHS,LeslieR,etal.Personalizedmedicine:riskprediction,targetedtherapiesandmobilehealthtechnology[J].BMCMedicine,2014,12(1):37.
[20]KahnJG,YangJS,KahnJS.'Mobile'healthneedsandopportunitiesindevelopingcountries[J].HealthAff(Millwood),2010,29(2):252-258.
[21]李刚,陶红兵,王延昭,等.医疗质量与安全信息化监管系统架构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5,35(1):17-18.
[22]任聪,邓朝华.移动健康服务用户接受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14(06):1015-1018.
[23]BartonAJ.Theregulationofmobilehealthapplications[J].BMCMedicine,2012,10(1):46.
[24]朱海蒂,田淼淼,陶红兵,等.借鉴国外经验对我国医疗服务监管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12):896-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