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首个通过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五级测评的单位,张家港市医疗信息化建设成为了全国的典型,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市卫计委大力推进“智慧医疗”建设,通过“大数据”不断解锁医疗服务新模式,网络预约挂号、专家远程会诊、手机移动支付……不少长期困扰医患关系的医疗痼疾被一一破解,群众就医“获得感”大幅提升。
探索医疗线上服务,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
在市第一人民医院挂号缴费窗口,刚做完孕期复查的袁婷婷将诊疗卡和检查单交给窗口工作人员,之后又拿出手机打开微信,简单一扫就完成了诊疗费用支付。“我是第一次在市一院使用手机进行医疗费用的支付,感觉非常便捷。”袁婷婷告诉记者,这次来医院检查比较匆忙,到医院后才发现忘了带钱包,医院的移动支付服务让她不用再来回奔波。
袁婷婷享受到的便利得益于市一院新推出的移动支付服务,该项服务功能于今年3月底正式开通。市一院信息中心副主任陈辉告诉记者,2015年,市一院就推出了微信挂号平台,并不断拓展服务功能,目前通过该平台可以提供在线挂号、就诊排队查询、检验报告查询等多项便民服务内容。
市一院对医疗线上服务的探索实践,是张家港市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市卫计委借助“大数据”,推出了一系列便民举措,先后推出了手机APP、微信公众号,随时随地月月挂号;创新“先诊疗、后付费”系统,可以将就医过程中的多次付费变为一次付费等,大大减少了患者排队等待时间;完善市民电子健康档案,并向市民开放……这些举措为港城市民的就医体验打开了方便之门。
“预约挂号、查看检验检查报告、诊疗费用结算、查阅个人健康资料,只要通过手机就可以一目了然。”市卫计委信息科主任刘浩哲表示,“‘大数据’打破了传统的诊疗模式,用移动客户端串联起‘查询-预约-就诊-检查-医疗费支付’等各道就诊环节,有效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跨越信息“孤岛”,探索医疗资源“云”下沉
张家港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不仅表现在基础应用完备度高、群众就医便捷度高等方面,还体现在民营、公立医疗机构建设的一盘棋思路。2015年以来,张家港市大力推进民生实事项目——“医疗便民一卡通”,以“医疗服务云”为平台,医院之间的信息跨越地域“孤岛”,实现了资源的互联互通。
市民薛先生因为肾部的疾病在合兴医院做了腹部CT,结合患者需求及对复杂疾病诊断的精准性,该院放射科主任杨延兵通过医院的远程会诊平台,向苏大附一院的放射科专家提出了会诊申请。半小时之后,关于一份肾上腺瘤的诊断报告就被发送到杨延兵的电脑里。
这是张家港市基层医院依托“医疗服务云”,通过心电、影像远程会诊系统与市级医院互联互通的一幕。“依托这个远程会诊系统,我们医院和市一院、苏大附一院都打通了会诊的渠道。”合兴医院放射科主任杨延兵说,“我们医院的一些需要专家会诊的心电、影像等资料就可以实时上传,上级医院的专家可以调阅、诊断,大大提高了疾病诊断的准确率,不仅患者可以享受到上级专家的医疗服务,也可以提升我们基层医院医生的技术水平。”
“医疗服务云”带来的便捷实惠并不仅于此。合兴医院副院长茅念苏告诉记者,去年5月份医院接入“医疗服务云”,不仅节省了医院二三百万的资金投入,还实现了市民诊疗信息的互联互通、市民健康信息的采集分析、健康档案系统与检查检验系统的对接,以及病案的录入、台账的建立等,极大地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
据介绍,目前市卫计委已经完成了全市10家公立医疗机构、20家民营医疗机构、23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和公卫服务云”的部署。刘浩哲表示,“以‘云计算’应用为基石,全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为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拓宽了渠道,不仅整体提升了张家港市公共卫生服务效能,也激发了市民对健康信息的利用价值。”
围绕下一步工作,市卫计委副主任黄卫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医疗是根本,互联网是助手,张家港市将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破解传统医疗的“痛点”,进一步整合信息资源,完善功能系统建设,推进务实运用,加强对“智慧医疗”的研究和探索,合力打造更加高效、便捷、准确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