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召开北京地区互联网+健康医疗信息惠民服务经验推广大会,会上分享了北京部分医疗单位利用“互联网+”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的案例。
这些案例都是怎样提升患者就医体验的呢?
朝阳区卫生计生委
建医联体,促分级诊疗
北京市朝阳区卫生计生委从2009年开始就搭建卫生专网和卫生数据中心,目前卫生专网覆盖医联体内全部三级医院、社区中心及部分社区站;其余医疗机构均下发VPN拨入卫生专网,为医联体的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2年,朝阳区中部、东部、北部、南部4个片区,每个片区分别以朝阳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安贞医院、垂杨柳医院为核心单位,其他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协作单位,启动并运行了分级诊疗服务模式中的医联体。
2014年6月,朝阳区中部、东部、北部、南部4个片区医联体已全部建成,实现了区域医联体的“全覆盖”。
这些医联体给患者带来了哪些便利呢?以垂杨柳医院医联体为例,医联体内搭建了影像远程会诊系统,打通了垂杨柳医院所属11家社区中心的PACS远程影像系统,医院辅助社区医院出具诊断报告。目前数据量在每月800-1000张片子,使患者在社区医院即可享受到三级医院医师的诊断。
另外,远程动态心电远程会诊系统使垂杨柳医院可以接收其医联体内社区中心的动态心电图,并出具报告。双向转诊系统实现了垂杨柳医院和社区中心的患者的上下转诊、患者资料、检验检查资料的传输、预约挂号等功能。
北京世纪坛医院
分段取号 自助服务 日间手术“预付费”
北京世纪坛医院上下午分别划分出三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限号的人数可以调整,给临床充分的自分配空间。
以上午为例:划分8点到9点,9点到10点和10点到11点30分A、B、C三个时间段。预约时由A到C按照限号数量依次预约分配,患者来院取号时,在同一个时间段内,谁先取号谁优先就诊,但是A时段的患者会优先于B时段的患者。
这种分时段预约的方式统筹了预约和现场取号的关系,首先做到了预约优先,又给那些不方便微信挂号或爱早到医院的老人一定的空间。医院复诊预约率 86% ,总预约比例达到75%。
另外,自助取号、自助挂号、自助预约、自助缴费、自助充值、自助发票打印、自助检验报告打印、自助病理报告打印、自助检查报告及胶片打印等减少了患者排队的时间,自动摆药系统的使用也缩短了患者取药排队的时间,从交方到取到药品通常会在12秒以内完成。
因为日间手术的特点又是把本应住院期间完成的术前检查提前到门诊完成,门诊医保和住院医保支付起付线和支付比例都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外地患者门诊费用一般不可报销。
为降低患者个人支付医疗费用比例,北京世纪坛医院改造流程,患者在门诊缴纳日间手术押金,而不办理住院手续,门诊术前检查费用在患者手术日来院办理住院手续时自动同步到住院费用中,门诊收取的日间手术押金在办理出院手续时自动抵扣门诊、住院全部费用。门诊部分术前检查费用和住院费用共同按照住院费用上传医保结算。
中日医院
远程医疗协作网面向全国
中日医院作为国家远程医疗中心,与全国各级医院建立远程医疗协作网络,开展学科帮扶,依托优势学科(呼吸、疼痛、中西医结合肿瘤、精准医疗、护理等),建立了专科医联体,开展远程会诊、远程诊断(病理、放射影像、心电图等)、双向转诊等,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大医院的优质诊疗,实现患者就近就医。
通过远程医疗协作网建立疑难危重病例远程会诊机制,明确转诊标准,理顺转诊流程,建立了综合停机坪及空中急救通道,急危重症和疑难病例可通过协作网络有序转诊至中日医院。
对于进入康复期回到基层医疗机构管理的患者,中日医院通过远程医疗网络指导当地开展随访服务,逐步形成专科专病医联体内分工协作机制。
远程医疗网络已覆盖全国32个省市2000余家二级以上医院,有62个专业开展了远程医疗,近两年完成远程会诊10265例,转诊疑难病例225例;开展专病远程协同的分级诊疗,使绝大部分病例在基层医院得到有效治疗。
另外,中日医院通过远程医疗协作网络,将专科优质资源对接到各地市的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提升基层医疗能力。
通过远程培训,为外地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医师提供自学平台。目前,中日医院远程医疗中心开展各类培训覆盖100余家医疗机构,以西部地区为主,同时在线参加培训医务人员超过17200人次,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能力。
北京天坛医院
卒中急救App
脑卒中是我国国民死亡的第一杀手,是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共卫生问题。脑卒中发病后生存的病人,至少有一半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而现阶段,我国缺血性卒中发病最为严重,占到所有卒中患者的70%-80%。缺血性卒中病人的及早发现和及时有效的救治,是降低病死率/残疾率、改善患者病后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的极为重要的措施。
北京天坛医院以国家“十三五”慢病专项课题和北京市科委课题为依托,联合北京市多家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形成院前院内卒中救治网络示范体系,联合院前急救120系统、院内卒中急救体系及社区卫生系统,建立重大慢性疾病分级诊疗信息化协作体系。
这项研究中,卒中急救流程改进将启用“急救APP”。就是通过互联网呼救系统,优化卒中急救流程,缩短卒中救治时间,提高再灌注治疗率,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在这套流程中,当一个卒中患者发病时,只要第一时间拨打120,120接到患者后,在把患者送到医院的途中,可以通过卒中救治地图,确定距离患者最近的医院和病床情况,进行救治医院的选择,被选择的救治医院会收到患者即将到院的通知,为救治患者进行准备。
同时,在转运途中,急救人员可以对患者进行FAST测评,并将评估结果上传至APP,这样,在医院等待救治的卒中小组就会对患者的情况有初步了解。
另外,医生还可以通过患者的身份证号调取患者在社区医院的健康档案,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用药情况及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
APP上不仅可以看见患者的文字资料,还可以看到医学影像资料,并进行实时更新。
这一举措将提高卒中急救能力,减少时间延误,为更多的患者争取到最佳救治时机,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
中医治未病,一号一站九系统
2017年6月,北京中医药治未病健康促进工程正式启动 。
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中医局组织全市医院的顶级专家组建中医科普权威队伍,让市民从难以辩伪的众多健康养生类信息当中脱离出来,学习正统的中医治未病相关知识、操法、文化,并成立首都中医治未病管理 及专家团队,辅导社区医院为老百姓提供落地的中医服务。
老百姓在全市150个服务点扫一扫二维码,就能加入到治未病服务号,线上接受指导和服务。
按照中医局的规划,工程互联网保障团队中医在线搭建了“一号一站九系 统”,一号指的是“首都中医治未病”微信服务号,一站指的是“首都中医治未病”科 普网站,九系统包括治未病用户信息采集系统、治未病健康守护者培训系统、治未病服务团队工作系统、治未病医患即时沟通系统、治未病落地工程指挥系统、 治未病个性化科普推荐系统、治未病患者自助问答系统、治未病患者自诊自查系统、治未病数据分析挖掘系统。
九个系统数据通过北京中医药治未病健康促进工程网络信息平台分析比对,最终集成在“首都中医治未病”微信服务号,让群众简单扫码操作,即可享受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
北京中医药治未病健康促进工程自启动到落地实施近 3个月以来,通过近日开放的“首都中医治未病”服务号扫码参与管理干预的市民已达到 42984人,惠及服务的市民已达到226232人。
北医三院
多种云数据中心组合,提高运行效率
北医三院近年来业务全面依托信息化,每年产生的数据高达45T,为了解决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他们选择业务要求实时性不强的业务开始尝试云模式。
云数据中心应用模式有: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私网访问的公有云等。云数据中心访问资源可以缓解计算资源紧张。我们采用配置50TBNAS存储,150MB双链路,保障访问可达性。
私有云作为医院自有机房的扩展,“私有云”资源池与医院自有数据中心进行连接,正在应用于科研的大数据平台、样本库及影像数据;“公有云”资源用来托管面向最终医疗用户提供互联网访问的应用,报告查询、网上挂号、支付等;“混合云”将私有与公有两个资源池内外打通实现数据共享。
通过上述智慧医院建设,极大提高了医院信息惠民服务的能力,提升了医院运行效率,提升了医院科研创新能力。
会上,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钟东波对北京“互联网+健康医疗”提了几点想法:
1. 充分认识到健康医疗信息化惠民服务方面的无穷潜力,目前北京各医院平均就诊时间2个多小时,而真正看病的时间20多分钟,还有很大空间可以改善。
2. 信息化举措能全面改善“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体验差”的就医现状,比如我们通过信息系统能发现全国最低的医疗耗材、药材价格;通过检验检查互认和改善治疗连续性;通过远程医疗解决区域间医疗水平的差距。
3. 通过信息化大数据分析,可以完善诊疗规范和临床路径,在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同时降低运营成本。
4. 医院的管理特殊在信息的不对称,因此医疗行业的信息化技术升级对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5. 在信息化改革中要坚持“便民、惠民”的理念,不能只顾自己,要坚持行业统筹,加强各方合作推动信息开放。北京各个医院内部的管理走在全国前列,落后的是各个医院的互联互通,把各个医疗机构的信息打通才能真正地服务老百姓。
6. 医疗健康的信息化要与医疗过程、服务过程、经济管理过程这三个过程结合,提升医疗服务效率、精简患者就医流程,最终创造新的医疗服务模式。
7. 北京要善于借鉴,提升北京医疗建设中落后的方面,坚持创新驱动,瞄准老百姓的需求发力。比如建立个人健康信息账户,让公众通过一个账号就能了解到自己全部的健康信息等。
此外,会上还发布了《进一步加强北京地区互联网+健康医疗信息便民服务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通过整合各医疗机构提出的建议,预计下周发布正式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