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这些纲领落到实处,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近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中要求,推进医联体建设,今年10月底前,全国所有三级公立医院都要启动医联体建设工作,并鼓励民营医院等社会办医疗机构及康复、护理等机构参与。
医联体,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说过:
它是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通常由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村医院组成一个医疗联合体。
也就是说,通过医联体,发烧感冒的就不用再挤进三级医院,在小医院也能解决,家门口的社区医院成为三甲大医院的“分支”,在社区医院就能享受到大医院的医疗服务。
这些年,北京在医联体建设方面都做了哪些努力?
截止2017年6月,北京市已建成57个医联体,包括核心医院54家(包括委(部)属、委(部)管医院9家、市属医院11家、厂矿企业办医院4家,部队医院2家,社会办医院1家,区域医疗中心17家、其他区医院10家), 合作医疗机构553家,覆盖了北京市16个区。
在553家合作医疗机构中,有39家三级医院、64家二级医院,433家一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形成了医联体为主体的分级诊疗格局。
57个医联体医疗机构通过病床、设备、人员的综合统筹、调整,优化了配置资源、合理利用了资源,最大程度保障了辖区居民健康权益。
2017年1-8月,医联体内双向转诊患者共计11.2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6.3%,其中医联体内上转患者9.1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加2.6%,下转患者2.1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加17.3%;下级医院医师到大医院进修3152人,派出专家1.6万人次。
你以为,这就够了么?
错!上面这只是1.0版医联体建设的成果。按照国务院医联体建设文件要求,北京市制定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医联体的工作方案,明确指出了2.0版医联体建设的内容和方向,对各区开展医联体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2.0版本的医联体建设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快跟着健康北京一起来看看吧!
今年年底,重点人群家医签约率达90%以上
引导群众基层就诊,推广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一个重要的举措,也是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核心。
在今年年初的北京市分级诊疗大会上,明确提出2017年底5类重点人群(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孕产妇)签约率要达到90%以上。
同时,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社区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特点和居民健康需求,量体裁衣,制定各种签约服务包,主动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协调连贯的健康服务,注重“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特色与优势。
截止2017年6月,全市33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1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开展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累计签约763万人,常住人口签约率35.1%,重点人群签约398.2万人,重点人群签约率为72.41%。各区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高质量完成今年年底的签约目标。
基层可设10-30张全科诊疗、康复、护理病床
为使患者能够得到连续性诊疗服务,按照国务院文件要求,各区要在医联体内加强康复院、护理院及康复病床、护理病床的规划及设置。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可根据需要设置10-30张全科诊疗、康复、护理病床,医联体内二级医院可根据三级医院患者转诊需求,适当调整床位安排,专门用于接收大医院下转患者,以便基层医疗机构能够“接得住、管得好”患者。
所以,如果您在大医院治疗后,病情趋于稳定,可以下转至离家近的社区病床,既有专业医护人员的照护,又省去了在家和大医院之间奔波的麻烦。
大医院的号挂不上?试试走社区转诊
为使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级诊疗模式高效运转,医联体内二、三级医院要向基层医疗机构开放预约号源,到2020年实现按需定向转诊预约。
社区向大医院转诊预约率力争达100%,门诊患者分时段预约就诊率达50%以上。各医联体要重点加强转会诊通道建设。综合及专科医联体核心医院对合作医院上转的疑难危重患者,要给予优先挂号、优先检查、优先住院治疗,原则上48小时内安排相应号源,2020年达到24小时内转诊。
2018年,医联体内实现转诊患者信息共享
各级医院将依托“互联网+”等新技术,探索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形式,开展健康监测、疾病监控、紧急救治应对指导等服务。
2018年,北京市将推动基层卫生信息化和中医馆的应用,2020年实现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联互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智能化的医生工作站。各医联体内部应根据诊疗需要,构建医联体内部成员间的远程诊疗信息平台。2018年各医联体内部实现转诊患者诊疗信息共享。
另外,北京市还将启动多平台远程会诊中心建设,大医院对各级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相关的检查及诊断服务,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合理的治疗,减少无序流动。
2017年建立以内科四类慢病、肿瘤、骨科、儿科及眼科等专科重点疾病的远程临床会诊中心和以影像(X-平片、CT、MRI、超声)、血液检测、心电图监测与诊断、病理四类医技为主的远程医技会诊中心。
完善医联体架构,成立专科医联体
北京市充分发挥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技术优势,使辖区居民患有疑难危重病者得到大医院专家的及时救治,在前期医联体(也叫纵向医联体、综合医联体)建设的基础上,2017年启动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妇科、骨科、眼科、儿科等八方面专科医联体建设(也叫横向医联体)。
专科医联体建立后,因技术条件限制、诊治疑难危重病患者有困难的三级医院或综合医联体核心医院,可以和专科医联体核心医院联系会诊或转诊,使这些患者得到及时、科学的诊治。
2017年8月,我委下发《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关于成立北京市第一批专科医联体有关事项的通知》(京卫医﹝2017﹞166号),在全市开展专科医联体建设。
专科医联体核心医院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所在的医院(29家医院),合作医院为已建立的综合医联体核心医院(54家)、其他接受疑难危重病患者层级转诊的三级医院、相关专科医院。
据了解,下一步,北京市还将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和医联体内医保付费新模式,十六区每个区至少有一个紧密型医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