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建设进展情况汇报,要求通过深化医改优化资源配置保障人民健康;部署进一步做好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减少群众后顾之忧、更多惠及人民。
会议指出,在完善配套政策的情况下,确保10月底前所有三级公立医院参加医联体建设,鼓励民营医院等社会办医疗机构及康复、护理等机构参与。
以前,全国各地医联体也如火如荼的发展。
动脉网根据公开资料,从目前诞生的种类、模式等维度进行了梳理,希望了解全国专科医联体的概况。
总概况:27种专科医联体,科室最多的是儿科
据动脉网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已经组建了27种专科医联体,包括、耳鼻喉、风湿、妇科、妇幼、肝病、骨科、呼吸科、检验等,其中科室最多的是儿科,其次是精神卫生、口腔、疼痛专科。如图所示:
专科医联体是医联体四种模式的其中之一,大多数是跨区域联盟,更注重本专科领域内的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人才培养,为医联体内提供同质化服务和标准的诊疗规范。核心医院和成员医院还可以通过专业对接的方式,总结疾病分类和统一诊疗标准,以专科协作为纽带形成的联合体,以一所医疗机构特色专科为主,联合其他医疗机构相同专科技术力量,形成区域内若干特色专科中心,提升解决专科重大疾病的救治能力,形成补位发展模式。
因为专科医联体有力打通分级诊疗关键节点,所以全国各地的诞生了众多专科医联体,已日渐成为趋势。在发展过程中,专科医联体又由于各级医疗机构传统、体制和管理模式均存在差异,各科室之间形成了特殊性,无固定和成熟模式可循。
此外,各级医疗机构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如果不能很好地协调相互间的关系,那么专科医联体也将难以建成,就算勉强建成,也难以发挥“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做用。
专科医联体建设应以点带面,选准突破口,抓住一点取得突破并带动其余,让医联体各成员单位、医务人员和患者都能受益,这样分级诊疗才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4年内专科医联体数量逐渐增加
从各地专科医联体诞生的时间来看,从2013年开始,专科医联体数量逐年增加。尤其是2015年诞生15个,是2014年诞生数量的5倍;2016年增加到27个,2017年增加到50个。
究其原因是因为政策的推动。从上世纪80年代起,单单北京、上海、浙江等十一个省市就建立了近千种类型,多种形式的医疗协作联合体。
新医改之后,医联体又再次进入大家的视线,而且“又”成为医改新模式之一,被赋予了新时期的重任。
在此之间,各地区均出台了医联体政策。先是4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统一简称医联体)。意见提出,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是深化医改的重要步骤和制度创新,有利于调整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有利于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更好实施分级诊疗和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其中,2017年6月底前,各省(区、市)都要明确推进医联体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本地区医联体建设的目标及时间进度;10月底前,所有三级公立医院都要启动医联体建设工作。
到2020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医联体政策体系。所有二级公立医院和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参与医联体。
随后,各地又出台关于促进专科医联体的政策,包括上海市、甘肃省、湖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河北省、广东省、海南省、重庆市、四川省等。具体颁布时间如下:
北京、上海两地搭建专科医联体最多
从中国地图中可以看到,全国专科医联体搭建最多集中在一线城市,如北京和上海,北京专科医联体有12个,上海有11个。因为北京除了拥有市属优质医疗资源外,部委、军队所属的顶级医院也大都汇聚于此,所以帝都又有“全国看病中心”之称号。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研究统计和抽样测算,2013年北京市内三级医院外来就诊患者达3036万人次,外来就医流动人口日均70万左右。
目前北京搭建的专科医联体有9个,包括儿科、骨科、口腔、精神卫生、康复医学、呼吸科、疼痛专科、肿瘤、中医。
儿科也是众多城市搭建专科医联体最多的科室。因为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所以给本来就资源紧张的儿科诊疗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根据2017年5月发布的《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基础数据)》数据显示,中国儿科医生总数约为10万人,服务0至14岁儿童2.6亿人,缺口超过20万。
如果搭建了儿科医联体,那么优质的医疗资源可扩展至全国、不限地区。通过专科对口帮扶,提升基层医院专科诊治水平;另一方面,让疑难病例能够更多上转到大医院,从而达到联盟之内科室的对接。
其具体做法是选择一家专科技术能力强的医疗机构牵头,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提升专科疾病诊疗能力,并帮助基层组建“带不走的医疗队伍”,将传统意义上的“帮扶”变成长期合作。比如说北京儿童医院通过开展学术交流、搭建科研平台、实施科室共建、远程会诊、专家团队赴各地巡诊手术等方式,提升了集团医院的综合水平,带动全国儿科整体水平提升,让患者足不出省就能享受到全国一流的诊疗服务。
以前该专科医联体的成员只有9家,现在已覆盖了700多家。这些成员大多覆盖的区域是华北、华南、西南和中部地区国内规模最大的跨省医疗联动体,通过集团成员之间的专家、临床、科研、教学、管理、预防6个共享,建设远程会诊中心,实现‘病人不动,专家移动’的目标。
动脉网截取了2014年-2015年的门诊量,2014年北京儿童医院的门诊量为337万,到2015年门诊量下降约20万。由此可以看到北京儿童医院跨区域的专科医联体取得了阶段性的效果。
儿科领域最多,口腔、精神卫生、疼痛其次
在众多科室中,全国各地组建专科医联体主要选择的科室有精神卫生、康复医学、口腔、精神病、内分泌、皮肤科等。其中科室中最多的是儿科,其次是口腔、精神卫生、疼痛。
儿科领域的热捧是因为二胎政策的放开,疼痛科的喷发则是因为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骨质增生疼痛、各种神经痛和肿瘤性疼痛越来越普遍。因此,疼痛科在各级医疗机构中存在巨大的需求,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各级医院疼痛科建设如火如荼,但是还存在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人才储备力量不足、从业人员技术能力亟须培训和提高等问题。
2017年4月17日,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专科医联体成立。据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会长、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樊碧发教授介绍,该专科医联体的成立是为推动北京地区的分级诊疗和医疗技术的交流。医联体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双向转诊,在疼痛专科医联体内有非常通畅的绿色通道:一方面,对于疼痛方面的疑难病症患者,可以从基层医疗机构转至大医院,并进行医疗会诊;另一方面,很多病人病因明确后完全可以下转到基层医院去治疗。
目前,北京地区已有包括三级(北医三院、301医院等作为协作单位)、二级医院(健宫医院、密云区医院等作为合作单位)等在内的近30家医疗机构加入疼痛专科医联体。
说到儿科医联体,不得不提上海儿科医联体,它是五大区域儿科医联体建设,区域协同发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6年9月20日,由瑞金医院、黄浦区卫生计生委和儿童医院共同组建的上海中部儿科医疗联合体正式启动。至此,全市东、西、南、北、中五大区域儿科医疗联合体均已启动建设。
上海市组建儿科医联体的原因是因为近年来,儿科就诊人数屡屡爆棚,单个医院最高日均门急诊量可达8000余人次,患儿和家长动辄排队五六小时,医生工作时间经常延长至10小时、12小时,甚至通宵到次日凌晨3时。为缓解患儿就诊难,优化儿科人才及资源布局,上海市从去年起启动儿科医联体建设,即以儿科医院、儿童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及新华医院儿科“四大儿科”为核心,通过技术支撑和辐射,带动提升区域内其他医疗机构儿科发展和服务水平,满足儿科常见病、多发病方面的临床服务需求。
以儿科资源最为紧缺的郊区为例,联合体建立后,核心牵头单位分别对口支援郊区儿科,希望在患儿家门口建起值得信赖的儿科,获得较舒适便捷的儿科诊疗体验。儿童医院院长于广军介绍,在儿童医院的支援下,如今嘉定区中心医院、安亭医院、嘉定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等都有了自己的特色。今年依托市卫计委“儿科示范门诊”建设项目,更以南翔医院为试点,推进了儿科标示、着装、就诊流程、诊疗规范、儿科用药等同质化工作。
2014年4月,儿科医院成立全市首个儿联体,在金山区已初见成效。2015年金山医院统计显示,该院儿科门急诊量较2014年同期增长16.7%,儿科补液数量从2012年至2015年降幅高达40.7%,抗生素使用率也从逾70%降至40%左右,全年无儿科纠纷事故发生。
在人才培养方面,儿科医联体则更着重于进行现有儿科医生的专业培训,通过“移动临床在线”APP,参加培训的医生信息一目了然。APP内设“新发和输入传染病消毒与感染控制”“2016输血安全培训”等课程,定期向使用者推送。推进各成员单位诊疗常规、住院标准、转诊标准的统一,达到儿联体内医疗服务同质化。
现在专家每个月都会到社区坐诊,以前开展不起来的工作,现在社区居民的主动配合,不少社区居民愿意留在家门口看病。既方便居民朋友,也减轻三甲医院儿科医生的负担。
从上海儿科医联体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专科医联体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第一,可方便患者诊治,减轻患者负担。联合体内,任何一家医院都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建议其到合适的综合或专科医院接受治疗;同时,根据病情的进展,患者还可以转诊到不同的医院。这样患者既能得到有效治疗,花费也少。
第二,各级医院会从中受益。联合体的“龙头”医院承担着章程、技术标准制定、人员培训等职责。其他医院的技术水平在联合体内得到提高后,能吸引更多患者前来就诊,从而减轻“龙头”医院的负担,使“龙头”医院能更好地为危重病人、疑难杂症病人服务。
第三,国家会因此而受益。无论是城镇医保还是新农合,病人的花费越高,国家财政需要报销的费用也就越高。联合体内的双向转诊机制降低了病人的诊疗费用,也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
第四,医疗联合体有助于实现医患双赢,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患矛盾,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而大规模的复制,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专科医联体也可以选择区域高发疾病建立,如成立由三级医院参加的肿瘤医疗联合体,对某种肿瘤疾病实行全病程管理,并通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资源共享等建立半紧密型或紧密型联合体,同时也不触及原有的利益格局,这样会减少不必要的掣肘因素,利于分级诊疗的开展,最终在某一专病上实现有效的分级诊疗,同时也带动了一个团队的成长,方便了老百姓就医,如该模式最终为各方所接受,那么就可复制到更多的专病。
原标题:专科医联体产业盘点:全国已建设27种专科机构,儿科医联体最多,均集中在发达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