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武阳丰等撰文指出,经济的快速发展,即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信息化等的全面渗透,虽然极大改善了国人的生活,但也是加深老龄化进程、促成国人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流行以及环境污染等的重要因素。(Circulation.2016,133: 2545)
这些经济上带来的变迁,也使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愈来愈凸显。而与之相称的是,慢病防御仍较为薄弱。
此外,当前医疗体系也不能满足慢病的防治。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初级医疗保健人员不到70万,在医院忙乎的医生有130万。此外,虽然63.8%的医生本科或研究生毕业,但这样学历的人员在基层仅有33.2%。基层医院的薄弱,使得大批患者涌向三甲医院。
医疗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使得预防裹足不前,患者医疗负担加重,医疗质量打折,医患矛盾加深,慢病控制无力。
具体到心血管病,抛开预防不说,就急性心梗救治而言,China PEACE就显示过去十年,虽然医疗条件大有改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发展较快,但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并无降低。
纳入全国51家医院的CPACS -1研究结果也显示,2004-2005年,2/3的STEMI患者未能接受再灌注治疗,多于一半患者出院后循证医学证据明确的二级预防药物使用不足。此外在三甲医院有47.5%,非三甲医院有25.1%的低危患者接受了PCI治疗。
武阳丰指出,就此下去,即使经济发展保持在9%的增速,但还是远远落后于慢病所致医疗花费的增长速度。
在1987-2003年,全国总医疗花费年年均增长12%,其中心血管病的花费年均增长约18.6%。而近些年医疗花费增速大幅提升,到2004-2013年达16.6%。慢病,尤其是心血管病,已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掣肘。
如何走出困境,更好应对挑战?中国政府在过去十几年中,也开始着手考虑和解决这一问题,但这远远不够。武阳丰等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优先着手:(1)健康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仅仅将问题的终结停留在医疗体系的改进是远远不够的,政府的各个部门乃至整个社会的整体规划和行动才是关键;(2)政策导向以及实际实施都应以“防胜于治”为核心;(3)医改需要紧贴慢病防治特点和发展趋势;革新后的医疗体系应该可以提供持续的终身健康保健服务,而非现在无连续性的零散的医疗服务。此外,要把初级医疗服务做到前,而非限于院内看病诊病,此外要在社区健康干预做大文章,做好群防群治,而非仅限于个体的“小打小闹”;(4)亟需开展和验证适于在人群推广的低成本、简单易行、可持续的健康干预措施的相关研究。
非复杂性B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长期预后更佳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滕皋军等研究显示,对于非复杂性B型急性主动脉夹层,与最佳药物治疗相比,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的长期预后更佳。(J Am Coll Cardiol. 2016,67:2835)
研究回顾性纳入3家三甲医院的338例患者,其中184例行TEVAR,154例接受最佳药物治疗。
分析显示,两组的早期事件发生率和30 d死亡率无显著差异。然而,随访11年时,最佳药物治疗组的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TEVAR。
母乳喂养
可改善早产儿成年后心脏功能
一项英国研究发现,母乳喂养早产儿可改善婴儿成人后心脏的结构和功能。(Pediatrics. 6月14日在线版)
研究显示,早产儿成年后的心脏体积较小,功能较低。然而,与仅配方奶粉喂养的早产儿相比,仅母乳喂养的早产儿心脏体积和功能降低的程度明显较低。
在母乳和配方奶粉一起喂养的早产儿中,经母乳喂养更多的婴儿其成年后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更好。校正其他影响因素后,该关联仍存在。
研究者表示,即使是最好的婴儿配方奶粉也缺乏母乳中的一些生长因子、酶和抗体。这些结果表明,即使早产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婴儿的发育,但是母乳喂养或可改善其心脏发育。
女性长时间工作 患病风险更高
美国学者研究发现,如果女性每周平均工作时长≥60 h,持续30多年之后,女性患糖尿病、癌症、心脏疾病和关节炎的概率会增加2倍。(J Occup Environ Med. 6月14日在线版)
研究发现,女性每周工作>40 h,健康就会受到影响。每周工作>50 h,患病风险将显著上升。
研究者指出,女性,尤其是生活中兼顾多重角色的女性,容易受工作紧张的影响,增加以后病残风险。然而,人们并不认为自己早期的工作经历会影响以后的健康。
与之相反的是,男性长时间工作,除了患关节炎的概率较高外,其他慢病风险未升高。而且,与每周工作≤40 h的男性相比,每周工作41~50 h的男性患心脏病、肺部疾病和抑郁症的概率更低。
该研究纳入7492例受试者,对32年期间受访者自我报告的工作时间进行了评估。全职雇员的每周工作时间很少有不到40 h的,基本保持在平均每周41~50 h,有13%达到51~60 h,还有3%甚至超过60 h。
睡眠呼吸紊乱者支架置入预后差
日本学者研究发现,伴有睡眠呼吸紊乱的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死亡、心衰、心梗和卒中风险较高。(J Am Heart Assoc.2016, 5: e003270)
研究者指出,睡眠呼吸紊乱包括打鼾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但这个因素常常被临床医师忽视。应该将对住院患者进行睡眠呼吸紊乱方面的检测和治疗纳入常规工作。
研究纳入241例接受支架置入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平均64岁,平均随访5.6年。
研究显示,有52.3%的患者伴有睡眠呼吸紊乱,而且伴有睡眠呼吸紊乱者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比例远远高于无睡眠呼吸紊乱者(21.4%与7.8%)。整体而言,睡眠呼吸紊乱者累计无事件生存率显著更低。
高血压急症患者住院治疗不优于门诊
美国学者研究发现,无症状高血压急症(收缩压≥180 mmHg,舒张压≥110 mmHg)患者住院治疗的心血管预后并未明显优于门诊患者。(JAMA Intern Med. 6月13日在线版)
研究者表示,在未出现靶器官损害症状的情况下,大多数患者门诊治疗是安全的,因为短期内的心血管并发症很罕见。而且,转诊至急诊与医疗资源使用增加相关,但并没有改善预后。
该研究共纳入58 535例患者,仅0.7%接受院内血压管理,其余患者均回家治疗。
两组患者在7 d、1个月及6个月时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1个月时,回家治疗患者的高血压未控制率明显高于住院患者(86.3%与81.9%),但6个月时该差异不再明显(64.6%与66.6%)。
多吃蔬菜可降低国人糖尿病死亡风险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史祖民等研究发现,糖尿病和空腹糖耐量受损(IFG)大幅增加我国成人死亡风险,而富含蔬菜的饮食方式可降低该风险。(Acta Diabetol. 6月16日在线版)
随访27 914人年中共发生184例死亡,其中70例为心血管死亡。校正社会人口学和生活方式因素后,糖尿病与全因死亡风险增加有关(HR=2.69)。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死亡的风险也增加(HR=1.97)。此外,IFG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增加83%。
与蔬菜摄入量少的糖尿病/IFG患者相比,蔬菜摄入量多者的全因死亡风险降低(HR分别为1.38和3.25)。
研究者对2849例年龄≥20岁的受试者随访10年,基线时102例有糖尿病,178例IFG。